科普选摘

科普文学是指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文学作品。有科学幻想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和科学诗等多种体裁。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想象力。它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而产生,除了用文学手段表现科学事实外,还在幻想中包含了科学的预见性。
本选摘内容摘自教科书及《诗意的原子》等科普读物。我对部分内容有重新组织。

本选摘内容摘自教科书及《诗意的原子》等科普读物。我对部分内容有重新组织。

  1. 走进细胞

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
——威尔逊

  1. 组成细胞的分子

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
——邹承鲁院士

  1. 细胞的基本结构

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
——崔中和院士等主编《细胞生物学》

  1.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掌控着道道闸门,驱动着各式舟车。
输入输出中忙碌,被动主动间选择。
生物大分子铸就,神奇的生命之膜。

  1.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新叶伸向和煦的阳光,
蚱蜢觊觎新叶的芬芳。
它们为生存而获取能量,
能量在细胞里流转激荡!

  1. 19世纪,关于酶本质的探索随着酿酒业的重要地位而兴起。

1857年,巴斯德发现酵母菌在酿酒发酵中的作用。巴斯德认为没有活细胞,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李比希则认为是酵母菌体内的物质在发挥作用。两观点争执不下。之后,毕希纳用不含酵母菌细胞的提取液完成发酵,支持了后者的观点。

而提取液中发挥作用的物质,就是酶。然而关于酶究竟是什么,仍是未解之谜。

随着技术发展,到1917年,萨姆纳决定从富含脲酶的刀豆中提取纯酶。他经历了多次失败,终于在1926年的一天清晨惊喜发现提取液中出现了脲酶纯结晶。他后来又用多种方法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为之后相继发现更多酶也是蛋白质开了先河(少数酶是RNA)。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1. 细胞的生命历程

鲜花吐蕊,绿叶葱茏,
抑或花瓣凋落,枯叶飘零,
展示着个体的生命现象,
折射出细胞的生命历程。

  1. 寂寂无闻时就敢于挑战世界权威,名满天下时仍然只专注绿野田园,这一切只因为心中有毕生追求的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院士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杂交水稻事业,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杂交水稻自1976年大面积推广以来,已累计推广8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6000亿千克以上,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虽然发现‘野败’的过程十分艰辛,但我们一直很有信心。因为我们的研究方向很明确,我们也具备专业知识,知道如何分辨雄性不育植株。因此,当遇到‘野败’时,我们就能一眼识‘宝’。能够成功地发现‘野败’,绝不是什么偶然,而是我们多年来持之以恒、克服种种困难的必然结果。”

“我(关于成功秘诀)的体会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八个字。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汗水意味着任何一项成果都来自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灵感是知识、经验、思索和孜孜以求综合在一起升华的产物,它往往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突然产生;机遇看似偶然,但往往又是必然的,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自然界的现象也是如此,偶然背后是必然。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透过偶然性的表面现象,找出隐藏在它背后的自然规律。”

我最想对高中生说的话: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袁隆平

  1. 遗传因子的发现

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
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
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
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

  1.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在哪里?
悠悠百年,寻寻觅觅。
怀疑、争论、推理……
最终是观察和实验,
探明它神秘的踪迹!

  1. “你若问我怎样去获得这些发现,我会说靠勤奋,靠聪明地运用假设,靠寻觅有利的材料……”摩尔根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无论对自己的假说,还是对别人的学说,都一概采取依靠事实和运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科学态度。他对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确证过程就是最好的例子。最初,摩尔根认为孟德尔遗传定律是正确的,因为它们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后来,由于在自己所进行的实验中没能取得类似的结果,他便对这些定律产生了怀疑。于是,他又勤奋地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当大量的果蝇实验结果确证了孟德尔的定律之后,他不仅承认,而且还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

由于在染色体遗传理论上的杰出贡献,摩尔根荣获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以遗传学领域的贡献而获得这一奖项的科学家。

  1. 基因的本质

揭秘基因的化学本质,
解析DNA的优美螺旋,
验证DNA的精巧复制,
测读ATGC的生命长卷。
回响着不同观点的争论,
传颂着合作探究的典范!

  1. 基因的表达

生命的图案,扑朔迷离;
从信息到物质,从蓝图到现实,
繁复、简约,粗放、精细,
是谁创造出,如此的和谐与统一?

  1.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遗传造就生命延续的根基,
变异激起进化的层层涟漪。
研究遗传变异的分子机制,
为人类健康增添新的助力

  1. 生物的进化

远去了“贝格尔”的帆影,
无涯是进化论的航程。
拨开那亿万年的迷雾,
寻觅着生命史的真容。

  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无论春夏秋冬,风云变幻,
它却总是轻波微澜。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
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
它让每一个细胞分享,
又靠所有细胞共建。

  1. 神经调节

是重帘低垂抑或星云闪亮,
不,是脑细胞织就信息之网。
万千信息在此传输交汇:
调节着机体的稳态,
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1. 体液调节

它是细胞分泌的物质,
又是细胞行动的号角;
它维持机体的协调和稳态,
尽管微量,却精准、高效。

  1. 免疫调节

它是人体内的护卫队,
日夜巡视,紧张有序。
病菌、病毒,癌变细胞,
都将被它视为“非己”。
细胞战士、分子武器,
让“非己”成分销声遁迹!

  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唤醒沉睡的种子,
调控幼苗的生长。
引来繁花缀满枝,
瓜熟蒂落也有时。
靠的是雨露阳光,
离不开信息分子。

  1. 种群及其动态

威震山林也有衰亡时刻,
群体共存才有生命长河。
从个体到种群,
从种群到群落,
无不揭示一个道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 群落及其演替

万千种群在这里繁衍,
或许已历经沧海桑田。
捕食、寄生、竞争、共生,
相克相生,相依相伴。

  1.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森林、草原、天地、山川,
地平线之外一片苍茫。
“小小寰球”在宇宙中旋转,
承载着它的生命之网。

  1. 人与环境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
——布朗

  1. 中学阶段的学习是为以后打基础的,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管做什么工作,一旦有了兴趣,你就会有毅力坚持下去,可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同时,要知道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其次,我希望年轻人能多一点时间到大自然中去,要多创造一些条件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中,你能发现很多有趣的生命现象,激发你对生活的热爱。我在北大当校长的时候,很多学生喜欢在网上玩“偷菜”的游戏,我就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不能在窗台上养几盆花,种点番茄、辣椒或其他植物,这样,你们就可以知道番茄是怎样生长的。年轻人一定要与现实生活多接触,与生产实践多接触。

再次,不要偏科,每门功课都应认真学好。将来,你可能去当工程师、教师、法律工作者,也可能去做记者,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对生活和工作都是需要的。了解生命科学,是未来合格公民所必备的。

——许智宏院士

回到陈郑逸领域-生活

dark
s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