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文素材
“一座城和一个人”群文学习
一座城,是一个人身心栖居的家园;一个人又会给一座城注入温暖与活力,甚至影响一座城的气质与精神……人和城之间的联结,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学校校刊准备开设“一座城和一个人”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两种:
1.向读者阐述某一个人和某一座城的联结,在此基础上,谈一谈这种联结背后的文化内涵对现代社会或自身成长的启示;
2.讲述一个人与一座城之间的故事,展现人与城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选一完成文章写作。
吾城、吾心
一座城。看到这三个字,我的脑海里,你的名字——长汀——不受控制地跳了出来。闽西的小城,汀江环绕,这座城与这条河不曾壮阔,但也有自己的跌宕起伏。根生于兹,你目睹我的成长,我见证你的蜕变。
仍记你教会我的第一课:家国。年纪尚小的我在母亲的带领下探寻你的故事。蓝天白云下,瞿秋白的纪念碑依旧矗立,福音医院的旧址仍在远望,中复村的星火未曾黯淡,无数革命烈士以身报国,你因而有了“红色小上海”之美誉;而你不曾忘记他们,他们的足迹尚指引着我领悟何为爱国、何为革命、何为奉献。
汀洲人自粤地跋涉至此,他们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干劲,正是这种不畏艰苦力争上游的精神,将原本贫瘠的城耕耘成一片沃土。水土流失,他们便种下树苗,待到荒山填满绿意;河水污浊,他们便大刀阔斧改革,历经五年,待到清能见底;经济落后,他们便日夜拼搏,待到硕果满枝头。每每看到你的名字出现在联合国生态治理范例名列之上、国内GDP涨幅排行龙头之中,总有一股名为自豪的暖流激荡着我的内心,我也因此树立了奋斗的方向。
学业日渐繁重的当下,我鲜有与你相见的机会,只能从亲人口中得知你的寥寥。所幸,每年我都能够归乡,以缓解我对你的思念至深。于夜里人烟稀少、灯火阑珊时,我总是独自登上三元阁,漫步在古城墙上,向下俯瞰汀江水流淌,将我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抚平,将我身上的庸俗与浮躁涤去。直到这一刻,我才感受到我与你的羁绊竟已如此之深,如两根粗细不同的根交缠在一起,这种联结本没有名字,如果有,那就是故乡。我见证了它自肮脏至洁净,从质朴到繁华。而它,承载了我的一切——我的记忆、我的悲欢、乃至我的生命。直至这一瞬,汹涌如潮水,过往将我淹没,路边的晨跑、摩托的轰鸣、牛肉汤的热气、水部门兜的叫卖、店头街的人潮……原来,我早已与你为一。
看着你的发展,我也迷茫过。桥边再无店家叫卖鸡鸭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人声鼎沸;店头街失去了往日的安宁,一家家店化身网红打卡点,游人络绎不绝;就连城墙上也再无静谧。我怀念着过往,不只是你的,还有我的。我不知,你和我的前路在何方。
我问你:走到现在,真的是对的吗?
你不回答,我手已抚上城墙,我们都知道答案:向前走,别回头。或许,你我如一,早已无法分离。
“倦鸟归林、鱼翔浅底、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寻着一种归宿。”
吾城、吾心。
巍巍林则徐,亘古榕城魂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一城养育无数人,一人走过无数城。林则徐,与他的家乡福州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结。榕城,滋养了他的巍然秉性;而他,也成就了榕城的文化精神。
生长于兹,福州是林则徐最初身心栖居之所,培养了他独特的视野和观念。作为东南沿海的主要城市,福州下海通商者为清朝屡禁不止。闽商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新思想,于林则徐心中扎根,使其终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而鸦片随着海运侵蚀国民身心,令已担任总督的他痛心于国家孱弱,故行广东禁烟、虎门销烟之壮举。榕城,是林公的故乡,亦是他思想之源。城联结起人,塑造了半个林公。
林则徐的事迹流芳千古,在福州坊巷间传为佳话,激励后人,塑造了福州的城市精神。自其引入《四洲志》,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声,到船政学堂一批批留学生赴海外学习先进思想和知识,再到改革开放福建55位厂长联名呼吁“松绑”……林公之眼,亦为闽都之眼。林公之家国情怀亦刻入福州文化史书,君可见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舍身取义。清风亮节彪炳福州名人册,君可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成廉政典范。林公之巍巍形象,早已成为榕城的文化名片。人联结起城,组成福州文化半壁江山。
时至今日,林则徐与福州的联结仍俯拾即是。三坊七巷的林公官邸、中山路的儿时故居,无不是人城联结的真实写照。然而,今日福州市民,能否再呼唤榕城文化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刻在林则徐故居门前,有多少市民能想见其内涵,亦或将其抛弃于历史的长河?
实则,于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林公塑造的榕城精神,仍亘古长存且应发扬光大。时代瞬息万变,吾辈必须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像林公那样胸怀广大、博采众长;家国情怀更应时刻怀揣心中;而清风亮节更应成为我们待人处事之道。
人与城互相联结、互相塑造、互相成就。巍巍林公与榕城精神早已融为一体。生长于榕城的我们,应当把握“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文化名片,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高度视野,走好奋斗之路,将个人命运与城市机遇联系起来、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
“新青年,敢不同”主题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6 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号召青年做“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的新青年。
1919 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大声呼吁:“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的我们,要走出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伟人的话语激励不同时代的青年,要大胆打破陋习,摆脱束缚,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性,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新青年”。
校团委举行“新青年,敢不同”的主题征文活动。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新青年,敢不同
千百年前,孔子有云:“君子和而不同”。一个世纪前,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陈独秀也认为新青年当“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其群”。①我们新时代之青年,更要敢做“不同”之流,焕发勃勃生机。②
夫不同者,是与旧习气、旧思想宣战,是与过去坐享其成、亦步亦趋的旧形象告别,开启自我革新之路,做“不同”的自己;更是面对众多艰难险阻,敢于去开辟一条属于青年的“不同”之路。③习近平总书记曾评价我们青年是“最具生机和活力”,“最有创造力”的一代。我们必须要不负重托,敢于展现青年与众“不同”的新风采。
新青年,敢于自我革新,做不同的自己。④上世纪,鲁迅弃医从文,走出一条以笔唤醒民众的“不同”之路,是为民国新青年也。在新时代,李一诺敢于玩跨界,走出科研圈的象牙塔,到商界探寻新的机遇,做“不同”之辈。⑤时代之轮滚滚向前,不同的道路在青年面前揭去了面纱,展示出人生发展的不同可能,而我们青年要敢于跳出舒适圈,到不同的领域,闯出“不同”的自我之路。⑥
新青年,在敢于做“不同”之自我的基础上,更要敢于打破社会旧思想的囹圄,以不同之姿态,引领时代新潮流。⑦望历史,嘉兴南湖上的小小红船,敢于斩去封建、官僚、资本之旧思想,开天辟地,大地轰鸣,让彼时中国之思想界为之焕然一新。看今朝,王承书敢于不顾“女生不适合学理科”的劝阻,凭自己深厚的理论物理的素养,为中国核事业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徐枫灿不受社会对女子刻板印象的束缚,以第一批女飞行员的身姿,刷新了人们对中国空军的认知。⑧……当今社会,不乏紧抱“新发展”母体拼命吮吸乳汁的“巨婴”,也不乏“躺平”“摆烂”还怨天尤人的“少”气横秋者。⑨我们新青年必须拜托“冷气”,鄙弃“巨婴”,敢于以“不同”的茁壮身姿,去搏击风浪,引领新潮。
然而,敢不同,并不意味着一味追求所谓的“新潮”“独立”。“不同”者,是与在“新发展”大树下坐享其成的“巨婴”形象决裂。若只是刻意与社会大众脱节,标新立异,而不顾其是否得当,只会迷失方向,再度落入窠臼。⑩
新青年,敢不同。吾等愿做不同之流,发不同之声,以青春的不同之力,助推祖国的梦想实现。⑪⑫
①该处引用语料(材料里语料都使用的话更好)。
②该处即中心论点。“不同”是核心概念,要重点利用,可以在下文中加以诠释,还可以在下面每一段中加以强调,使全文出现一条明显的核心概念线索。
③“夫不同者,是……,是……,更是……”,该处作诠释,即对中心论点中核心概念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通过作诠释环节,作者对自己的立意有了明确的范围,后面如何展开,作者心中有数了。
④该处为首括句,第一个分论点。
⑤该处举例论证,一个是上世纪,一个是新时代,例证有广度,例子简短,提倡“点例”。例子要有时代感、思想性。
⑥看看在该段核心概念是否加以强调,特别是分论点和小结句。
⑦该处为第二个分论点。其用“在……的基础上”“更要”,向纵深论述,文章呈现纵式结构,有别于横式结构。
⑧该处举例论证,一个历史,两个今朝,使例子在其代表性、典型性方面呈现相当的“广度”。
⑨该处举反面事例,通过正反对比,使例证不仅有了广度,而且有了深度。
⑩在“起承转合”框架中,该处属于“转”的环节。“然而”二字使文章开拓出新的境地,并在逻辑方面展现出高出同龄人的性。
⑪篇末再次点题,与首段中的中心论点相呼应,结构严谨。
⑫看看在该段核心概念“不同”是否反复强调,成为全文核心思想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