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性语料库
本语料库由陈郑逸借助DeepSeek-V3和DeepSeek-R1进行整理编辑。语料库围绕时代性从数个关键维度展开分析,为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构建和素材积累提供参考方向。
何为时代性
时代性是鲜明特性,是不断进取的重要品格,是一个把握时代趋势、提炼时代问题、引领时代力量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问题和使命,在发展中不断回应时代命题,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积极担起时代责任。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阻碍改革的深层次问题。
剖析时代性的关键维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时代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开篇,其余各章副标题皆以“新时代”为统领,结合新的时代要求渐次展开,集中体现了时代性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分量之重。
从历史和现实的时空架构中把准时代脉搏
时代问题是一个大问题,科学准确剖析时代本质、判明发展阶段,是分析形势、制定政策、创新理论、推进实践的基本前提。时代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特性,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其本身就是普遍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交融。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的变迁而推进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历史。
从历史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深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作出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现实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高度深刻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也就是说,当今时代依然处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大判断深入了当今时代的骨髓,探究了当今时代的本质,为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现实维度看,当今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焕发新生机、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呈现新态势,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洞穿时代风云、把握时代大势,作出重大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三个意味着”和“五个是”阐明了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锚定了方位,为我国发展进程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解答时代课题
理论创新从问题开始。理论的体系逻辑蕴含在实践的问题逻辑之中,理论的发展逻辑蕴含在时代的演进逻辑之中。马克思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创新理论始终聚焦解答重大时代课题,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时代课题无不关乎中国的前途命运。我们党创新理论的强大生命力也正是在始终与时代同脉动、与实践同前进、与人民同呼吸中得到充分检验和彰显。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行进在历史的交汇点,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境遇,如何回应并解答重大紧迫的时代课题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面临的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中国从哪里来、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方位、中国应该往哪里去,这些影响时代发展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实践之问扑面而来,交织成一个问题: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强烈的历史担当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课题,把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统一起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统一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时代性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要论断,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正是在解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高举起了思想之旗。
在国内和国际的大局互动中引领时代大潮
立足今天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全面向前推进;放眼今天的世界,国际形势正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我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如何在乱局中保持定力、在变局中抓住机遇,对我们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时代舞台风云激荡,呼唤思想的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各种现象中看清实质,从历史的维度中把握规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作为战略全局来谋划和推进,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新时代中国强起来的战略机遇期和风险高发期,统筹大国治理和大国外交,统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判断和战略决策,引导党和国家推进全面发展、防范化解风险、保持战略主动,显示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宽广视野和雄浑气魄。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引领下,我们党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历史进军中,勇于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增强斗争本领,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带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灯塔,擘画了人类未来美好愿景,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潮中汇聚起共同逐梦的磅礴伟力。
技术革命的时代性
一、技术革命之“利”:重塑文明的可能性
生产力解放与生存保障
- 理论:马克思指出技术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工业革命通过机械化突破农业时代的生产力天花板。
- 实例:
- 蒸汽机(18世纪):纺织业效率提升百倍,推动人类从“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长超越资源极限)中突围。
- 基因编辑(21世纪):CRISPR技术攻克遗传病,延长人均寿命,改写“自然选择”法则。
认知边界拓展与个体赋权
- 理论: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技术重塑人类感知与思维模式。
- 实例:
- 互联网(20世纪末):知识获取从精英垄断转向大众共享,维基百科、慕课(MOOC)打破教育壁垒。
- 脑机接口(当代):瘫痪患者通过意念操控机械臂,技术突破生理局限,重定义“人类能动性”。
全球化协作与风险应对
- 理论:贝克(Ulrich Beck)强调技术促成“风险社会”中的集体行动。
- 实例:
- 疫苗研发(新冠疫情期间):mRNA技术全球共享,12个月完成传统10年进程,体现技术协作的文明韧性。
二、技术革命之“弊”:系统性风险的滋生
社会不平等的技术性固化
- 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技术理性”成为新控制工具,加剧阶级分化。
- 实例:
- 算法歧视:美国医疗AI系统因训练数据偏见,对黑人患者误诊率高出白人34%(《科学》杂志,2019),技术放大结构性不公。
- 数字鸿沟:全球30亿人未接入互联网(ITU数据,2023),信息红利分配不均导致“技术殖民”现象。
生态链与伦理秩序的破坏
- 理论:海德格尔警示技术将自然降格为“持存物”(standing-reserve),引发生态危机。
- 实例:
- 塑料革命(20世纪):廉价塑料推动消费主义,但全球90亿吨塑料垃圾中仅9%被回收(UNEP数据),海洋微塑料侵入人体血液。
- 深度伪造(Deepfake):AI换脸技术模糊真实与虚构边界,缅甸军政府利用伪造视频煽动族群仇恨(路透社调查,2021)。
人的异化与主体性危机
- 理论:弗洛姆(Erich Fromm)批判技术社会使人沦为“消费机器”,丧失批判性思考。
- 实例:
- 社交平台成瘾:TikTok算法利用多巴胺机制,青少年日均刷屏7小时(美国CDC,2022),注意力碎片化削弱深度认知能力。
- 零工经济陷阱:Uber司机被算法优化为“数据劳工”,工作时长增加30%而收入下降18%(MIT研究,2018),技术伪装成自由实则强化剥削。
三、时代性矛盾的集中体现
技术加速主义 vs. 人文减速需求
- 5G与慢生活运动:5G网络实现毫秒级响应,但日本“侘寂美学”、欧洲“数字排毒营”反向追求低科技生存,反映技术与人性的张力。
技术万能论 vs. 风险不可控性
- 核能的双面性:切尔诺贝利(1986)与福岛(2011)的灾难,证明技术越复杂,其失控后果越超越人类应急能力边界。
结论:技术革命的“治理转向”
当代技术革命需从“工具理性”转向“责任伦理”(汉斯·约纳斯理论):
- 利之深化:通过“AI for Science”(如AlphaFold破解蛋白质结构)探索人类集体福祉;
- 弊之规避:建立“预防性原则”(欧盟《人工智能法案》限制人脸识别),以制度设计平衡创新与风险。
技术本身无善恶,但其时代性后果取决于人类能否以文明共识驾驭技术奇点。
文化思潮与社会心理的时代性
利:思想解放与身份重构
- 理论:
- 后现代主义(利奥塔、福柯)批判宏大叙事,推动边缘群体发声,如女性主义、酷儿理论重构权力话语。
-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强调多元主体通过对话达成共识,促进社会包容性。
- 实例:
- #MeToo运动(2017至今):全球女性联合反抗性暴力,推动多国修订性骚扰法律(如韩国《N号房法案》)。
- Z世代“意义经济”:年轻人通过环保消费、数字游民等非传统职业,挑战“996”工作伦理,重塑劳动价值观。
弊:价值虚无与群体极化
- 理论:
-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指出,个体化导致社会纽带断裂,引发存在性焦虑。
- 桑斯坦“信息茧房”理论揭示算法加剧认知封闭,强化群体对立。
- 实例:
- 网络虚无主义:日本“低欲望社会”与欧美“躺平族”(Quiet Quitting)蔓延,生育率下降与生产力萎缩互为因果。
- 身份政治撕裂:美国“黑命贵”(BLM)与“白人至上”冲突激化,2020年抗议引发10亿美元经济损失(Axios数据)。
时代性结论:需构建“批判性多元主义”(南茜·弗雷泽),既尊重差异又防止社会原子化。
生态与生存范式的时代性
利: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创新
- 理论:
- 生态马克思主义(福斯特)主张通过技术民主化实现“代谢修复”,调和资本与自然矛盾。
- “甜甜圈经济学”(凯特·拉沃斯)提出经济增长需在生态天花板与社会基底间平衡。
- 实例:
- 欧洲碳中和:德国通过碳关税与绿氢战略,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达80%,创造百万就业岗位。
- 中国光伏革命:光伏发电成本十年下降90%(IRENA数据),助力全球能源公平。
弊:生态殖民与生存危机
- 理论:
- 阿希斯·南迪“殖民生态学”批判西方以环保名义剥夺发展中国家资源使用权。
- 蒂莫西·莫顿“超物体”概念警示气候变化超越人类治理能力边界。
- 实例:
- 锂矿争夺:电动汽车需求催生“白色石油”开采,智利阿塔卡马盐湖因锂提取水位下降85%,威胁原住民生存。
- 气候难民:2050年全球或有2亿人因海平面上升流离失所(世界银行预测),欧洲右翼借机煽动排外情绪。
时代性结论:需践行“地球系统正义”(IPCC报告),将生态补偿纳入全球治理框架。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命题的时代性
利:效率提升与文明互鉴
- 理论:
-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强调供应链全球化降低生产成本,增进福利。
- 阿帕杜莱“全球文化流”理论认为跨国交流催生混合文化(如K-Pop融合欧美流行乐)。
- 实例:
- 疫苗分工:新冠期间美国研发mRNA、印度生产疫苗、中国供应原料药,挽救超2000万生命(《柳叶刀》研究)。
- 跨境电商:SHEIN依托中国供应链7天上新时装,颠覆Zara“快时尚”模式,渗透150国市场。
弊:主权让渡与阶层冲突
- 理论:
- 罗德里克“全球化三元悖论”指出民主、主权、超全球化不可兼得,英国脱欧即典型牺牲品。
- 斯蒂格利茨批判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加剧“1% vs 99%”财富分化。
- 实例:
-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1999-2020年流失500万工厂岗位,铁锈地带选民转向特朗普保护主义。
- 数字主权博弈:欧盟《数字市场法》封杀美国科技巨头垄断,但迫使中小企业合规成本增加30%。
时代性结论:需探索“韧性全球化”(达沃斯论坛倡议),在区域合作与多边机制间动态平衡。